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MPs),泛指小於 5 毫米(5 mm)的塑膠碎片,依照來源可分為初級與次級塑膠微粒。
- 初級塑膠微粒:
常見來源是塑膠原料顆粒(plastic pellet),通常是工廠生產時為了製作更大的塑膠產品,或是製成微珠放在化妝品、牙膏等裡面。
- 次級塑膠微粒:
塑膠製品經過太陽、風、海浪等大自然的力量分解成的碎片。衣服中所使用的合成纖維、尼龍等,在洗滌後產生的微小細絲也屬於次級塑膠微粒。在這片塑膠濃湯的海洋中,成了源源不絕的次級塑膠微粒的產地。
Posted in 專題報導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MPs),泛指小於 5 毫米(5 mm)的塑膠碎片,依照來源可分為初級與次級塑膠微粒。
常見來源是塑膠原料顆粒(plastic pellet),通常是工廠生產時為了製作更大的塑膠產品,或是製成微珠放在化妝品、牙膏等裡面。
塑膠製品經過太陽、風、海浪等大自然的力量分解成的碎片。衣服中所使用的合成纖維、尼龍等,在洗滌後產生的微小細絲也屬於次級塑膠微粒。在這片塑膠濃湯的海洋中,成了源源不絕的次級塑膠微粒的產地。
2015年即有研究提出塑膠微粒能被分解成更小顆粒的假設,隔年即有證據指出,經過一段時間的UV光照後,塑膠微粒會被分解成需要顯微鏡才能看見的奈米級微粒(Nanoplastics, <1 µm)。這些奈米塑膠,體積更小,更容易吸附在不同分子上面,2022年科學家也在南北極區發現奈米塑膠,而這些更細小的奈米塑膠對人體的危害以及存量仍須更多研究數據來佐證。
2018年,塑戰號(Turn The Tide On)代表聯合國環境署「清潔海洋」的科學計畫,參與環球帆船賽(Volvo Ocean Race),為期八個月的航行並收集塑膠微粒資料,結果發現越接近大城市的沿岸地區,塑膠微粒的濃度越高,而海洋中淺層的塑膠微粒估計高達24兆個。
美國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也將這些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做了全球資料庫 — — 塑膠微粒的世界。
近期許多研究將塑膠微粒檢測方法標準化,不僅能揭露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並產出可信度高且能相互比較的數據,協助公務單位制定更完善的規範。
美國加州政府2022年通過塑膠微粒相關政策,透過海岸背景調查並定期監測,來制定相關法規限制,減少這些塑膠微粒流入大海,同時以環境教育預防更多塑膠污染。
2018年開始,臺灣擴大管制購物塑膠袋,2020年底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二版,不過在塑膠微粒的部分,法規只有管制初級塑膠微粒,次級塑膠微粒則無特別規範,未來我們會持續追蹤報導有關塑膠微粒的管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