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與會的臺灣成員多達十餘人,是上一屆的兩倍!包含成功大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澄洋環境顧問與臺灣湛藍海洋聯盟。發表的主題多元,包含海廢監測數據如何裨益政策決策、河川漂流物監測、以創新科技對抗海廢(湛鬥機)、牡蠣微塑膠中的持久性有機物、漁網供應鏈與商業模式、廢棄漁網的生命週期、黑潮的島航微塑膠調查,以及小學與在地店家創造減塑行動的環境教育案例。面對海廢,臺灣政策持續推展,而各地都有許多團體努力,形成密不可分的合作網絡。放眼國際,各國的海廢打擊行動也是坎坷艱難。未來保持開放的心胸尋求建議,同時目標堅定,展現韌性與決心,相信臺灣在全球抗廢的浪潮下,可以透過藍色價值,打破國界鴻溝,貢獻獨特的臺灣經驗。
臺灣在永續議題的發展多元,各地都有很多團體在做努力,迫於疫情這次很多團體沒有參加。放眼國際,一定不是外國的的月亮比較圓,各國的海廢打擊案例都走的很艱難。就連全球最知名的幾個創新科技發展,也都是默默的在各方面進行改進,保持開放的心胸尋求建議,但也目標堅定,展現韌性與決心。
例如seabin很成功的雪梨港示範計畫,一開始地方政府也不出資(當然有很多原因,例如你不能圖利廠商,或是海洋廢棄物是民眾和產業本來就應該自負的責任等考量),是靠seabin計畫自籌經費去執行,等到做起來後,才與其他相關單位拓展合作。
臺灣海洋廢棄物減量的私部門(澄洋)、非政府組織(湛、黑潮、慈心、海湧、rethink)、相關政策(廢棄物減量平台、向海致敬、基隆市刺網實名制等)甚至「個人」(如陳信助大哥);甚至非以海廢為主要議題的團體(環境資訊中心、年年有鰆、海洋公民、海洋環境教育協會),全臺學研單位,都在海洋廢棄物或是更高層次的永續發展議題持續拓展。重要的是如何打破同溫層(避免永續議題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在自high,考量不同權益關係人的立場很重要),擴大一起打擊海洋垃圾的湛(戰)友,吸收好的建議,建立良好合作,將最適切的解決方案連結資源,放在對的地方。從在地議題出發建立臺灣自己的永續價值。同時面對打擊可探尋合作機會永不放棄的韌性!
這次參加國際海廢大會,湛鬥機受到各方的鼓舞,包含我們一直在paper review的那些role model! 我們更加確信,在地永續議題,可以在國際上展現臺灣價值,臺灣需要團結走出去。我們一直清楚,科技只是達到最有效率解決痛點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如何透過這個模式影響更多團體,喚醒民眾自覺,從源頭一起打擊海廢。